2012/5/1 16:05
記者:對于調查結果,還有什么問題和缺憾?
吳恒:我是按照新聞報道數(shù)量來做的統(tǒng)計和分布圖,但以此推測問題的嚴重性,還需要進一步推敲。北京、上海等地的媒體特別多,其他地方也不排除未被報道的可能。不過,至少報道出來的都是真的,以我們的能力,也只能按照被報道出來的統(tǒng)計。
而且,調查期間,得知關于“牛肉膏”的有害程度已有相關辟謠,體現(xiàn)出我們還有不夠專業(yè)的地方。但我并未因此放心,我覺得對食品制造業(yè)應該一直持有“有罪推定”的態(tài)度:廠商既然連食品種類都能作假,又如何保證他們使用的添加劑、生產環(huán)境是合格的?合格的牛肉膏可能無害,但如果奸商們使用的是來自黑作坊的呢?曾有一種添加劑在歐洲通過了,但在美國,就被食品藥品監(jiān)督管理局的一名檢察員卡住了,只因為這個普通的檢察員的努力,使得美國人幸免于難。
記者:經過一個月的調查、統(tǒng)計及思考,對我國食品安全現(xiàn)狀如何評價?
吳恒:這是最好的時代,也是最壞的時代。是最壞的時代,是因為各種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;是最好的時代,則是因為這些問題都被報道出來了。我對我國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很有信心。知情權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,事情不怕發(fā)生,只怕發(fā)生后我們不知道。正如一百多年前,羅斯福總統(tǒng)讀到那篇調查報道,才有美國食品藥品監(jiān)督管理局的誕生。而我國記者目前寫的揭露食品安全的報道和讀者受眾也不比美國差。事情被曝光的越多,表示這個地區(qū)的形勢越黑暗,但前途也越光明。
記者:在我國,食品安全的淪落除了制度上的原因,還有歷史、文化、信仰缺失的問題嗎?
吳恒:信仰缺失固然是原因之一,但不能把所有原因都歸結到一個民族喪失信仰上,也不可能通過一代人、一個世紀就能恢復信仰。我國的食品安全監(jiān)管本來就起步晚,2009年才出臺《食品安全法》,美國的監(jiān)管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。以史為鑒,我們應該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。
曾有一好友說,她媽媽很長時間以來都是在清真肉鋪購買牛肉,那里的牛肉肯定沒有問題,“因為他們有信仰”。對此,我深以為然,這是一位聰明的母親。目前就我所知的資料,真沒怎么見到清真食品出問題的新聞。那位好友的母親似乎也一語道破了天機。
不過,即使是在清教徒建立的美國,一個世紀前,食品安全也一塌糊涂,最后也不是通過宗教,而是通過食品安全法來解決問題的。我們不該把一個簡單的問題復雜化,食品安全淪落到今天這樣的地步,是因為民眾缺乏危機意識,是因為我們沒有健全懲惡揚善的制度。
記者:對我國食品安全危機狀況的改變有什么看法和建議?
吳恒:在我看來,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形勢嚴峻的主要原因是意識與制度:公眾的危機意識與食品產業(yè)的管理制度。我目前為止能夠想到的使摩擦更小的方式,一是引入懲罰性賠償,增大對企業(yè)的處罰力度,處以巨額罰款,三鹿的賠償方式就太輕了,不具有殺雞儆猴的效果。二是要強化行政問責制,出了問題必須嚴格追究領導責任。
在食品安全問題上,在對比過不同國家的狀況后,我特別希望我們在這個問題上能少一些“中國特色”,多一些“國際慣例”。人微言輕,好在互聯(lián)網時代,不管是行為模式還是思維模式,都和以前不一樣了。只有當大多數(shù)人都意識到自己在“易糞相食”,意識到應該把有毒食品“擲出窗外”時,我們才能離“達爾文獎”越來越遠。(實習生 陳竹 記者 周凱)